流行性出血熱是一種由病毒所致的經鼠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每年秋冬季為發病高發期,為了做好我校流行性出血熱預防工作,現將流行性出血熱預防知識公布于此,請各單位認真組織教職工.學生學習。同時提醒大家,身體不適時及時就診。流行性出血熱最有效預防措施為注射疫苗,愿意注射疫苗者以班級為單位在校醫院登記。費用自理。(以前注射過流行性出血熱疫苗者不再注射)
附;流行性出血熱預防知識
校醫院
2010.11.22
流行性出血熱預防知識
流行性出血熱是一種由病毒所致的經鼠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出血熱不是鼠疫。 目前國際上統稱為腎綜合征出血熱。流行性出血熱流行廣,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極大。主要傳染源是老鼠。目前認為主要有以下傳播途徑:①呼吸道。含出血熱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塵埃后形成的氣溶膠顆粒經呼吸道感染。②消化道。進食含出血熱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經口腔粘膜及胃腸粘膜感染。③接觸傳播。被鼠咬傷、鼠類排泄物、分泌物直接與破損的皮膚、粘膜接觸。④母嬰傳播。孕婦患病后可經胎盤感染胎兒。⑤蟲媒傳播。一般認為人群普遍易感,一般青壯年發病率高。
癥狀
潛伏期一般為1~2周。本病典型表現有發熱、出血和腎臟損害三類主要癥狀,以及發熱、低壓,少尿、多尿與恢復期等五期臨床過程。
(一)發熱期: 大多突然畏寒發熱,體溫在1~2日內可達39~40℃,一般持續3~7日。出現全身中毒癥狀,高度乏力,全身酸痛,頭痛和劇烈腰痛、眼眶痛,稱為“三痛”。腎區扣擊痛。主要表現為感染性病毒血癥和全身毛細血管損害引起的癥狀。眼結合膜充血、水腫,眼瞼、面部浮腫,軟腭黏膜網狀充血、腋下皮膚有出血點。
(二)低血壓期:主要為失血漿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現。一般在發熱4~6日,體溫開始下降時或退熱后不久,患者出現低血壓,重者發生休克。
(三)少尿期:少尿期與低血壓期常無明顯界限。
(四)多尿期:腎臟組織損害逐漸修復,但由于腎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復,以致尿量顯著增多。
(五)恢復期:隨著腎功能的逐漸恢復,尿量減至3000ml以下時,即進入恢復期。尿液稀釋與濃縮功能逐漸恢復,精神及食欲逐漸好轉,體力逐漸恢復。
早治療的前提在于早發現。如果對早期病人不細心鑒別,很容易誤以為是“感冒”。我國高發病區流傳著這樣幾句話:“寒熱臉紅酒醉貌,頭痛乏力感冒;皮膚粘膜出血點,嘔吐腹瀉蛋白尿”。這是醫務人員早期發現病人的經驗總結,也是大家認知出血熱的基本點,大家可以據此對出血熱有個初步的認識。
預防:
目前采取“環境治理、滅鼠防鼠、預防接種、個人防護”的綜合性防治措施。
1、滅鼠和防鼠是預防出血熱的根本措施。
2、保持居室清潔、通風、干燥,噴灑殺蟲劑滅螨。
3、做好食品衛生、食具消毒、食品保藏,防止食具、食品污染。出血熱病毒對一般消毒劑十分敏感,加熱56℃30分鐘或煮沸1分鐘即可殺滅,因此飲用水應煮沸,剩菜剩飯應加熱。
4、注意個人衛生,加強個人防護。進入疫區或在疫區內生活、勞動的人員要注意飲食衛生和個人防護。
5、開展健康教育及廣泛的社會宣傳,普及預防知識,提高群眾的預防意識。
6、預防接種 接種疫苗是預防流行性出血熱最有效、最科學、最經濟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