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為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濃厚氛圍,激勵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投身教育強國建設,近日,慶祝第40個教師節暨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活動在北京舉行。西安工業大學新能源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潘洪革教授榮獲“全國模范教師”稱號。

潘洪革,國際能源材料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級領軍人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十四五國家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國際著名期刊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主編,陜西省氫能產業智庫副主任,全國能源材料與器件專家委員會副會長,國家基金委工材部學科評審組專家,現任西安工業大學新能源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教授。30年的教師生涯里他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秉持科技報國理念,自覺踐行科學家精神,把祖國的需要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
潘洪革先后擔任“材料電化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他將基礎知識與實驗、應用相結合,通過生動形象的教學把枯燥的微觀世界反應活靈活現的展示在學生面前。他還注重學科交叉,將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放在重要地位,培養全方位發展的學生,團隊培養出國家杰青 2 人、海外優青 1 人、企業技術骨干幾十余名。
潘洪革在浙江大學任教近30 年,2021 年毅然放棄沿海城市優渥的條件,來到陜西投身西部建設,為“一帶一路”的發展做貢獻。潘洪革帶領團隊聚焦多體系固態儲氫材料熱力學及動力學系統調控與規模化制備技術等關鍵技術,破解了高容量和低溫度兼容的國際難題,首次實現了鎂基儲氫材料室溫吸放氫,顯著降低了氫與金屬作用的動力學能壘,實現了鋁氫化物近室溫可逆吸放氫與長壽命循環,為開發一次加氫行駛 1200 公里燃料電池車用固態儲氫裝置奠定了工程化應用基礎。為調整可再生能源在陜西省能源需求中的結構,助力陜西省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做出突出貢獻。
基于新一代動力電池高能量密度和高循環穩定性的難以兼容的科學難題,潘洪革作為首席科學家帶領團隊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攻堅克難,在精益求精的研發中,不斷提升科技創新水平。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專項項目,首次提出氧化還原電對新策略,大幅度提高了鋰離子電池的循環穩定性,為600Wh/kg 以上高能量密度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提供了關鍵正負極材料;首次成功構筑富鋰全固態電池,在國際上成功構筑高能量密度高電壓富鋰錳全固態電池,為我國全固態車用動力電池研發做出了較大貢獻。
潘洪革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包括國家“973”、“863”、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基金等在內的科研項目60余項,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 80 余件。在 Nature Catalysis,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 SCI 論文 500 余篇,所發表論文已被引用 20000 余次。發明的多極耳技術大幅度提升了鋰離子動力電池的高倍率及超高倍率放電性能,并被特斯拉、比亞迪等國內外公司普遍使用,至少已經創造了十萬億的產值,為全球電動汽車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開發的稀土鎂鎳基儲氫材料已經成為第三代儲氫電極材料,實現了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累計已形成上百億的產業規模。
近三十年來,潘洪革帶領團隊針對氫氣的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制取與存儲,以及高能量密度長壽命金屬離子電池等領域中的重大關鍵技術和科學問題開展了原創、顛覆、引領的研究工作,開發出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新能源材料體系,實現了從基礎理論研究原創突破到產業化的全鏈條覆蓋,同時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文、圖:劉佳 審核:高巍 編輯: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