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夕雨紅榴拆,新秋綠芋肥。
在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3項國家級獎項,獲獎等級和數量均取得新的突破;與中兵智能創新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深入開展科研和人才合作,共抓發展機遇,資源優勢互補;建筑工程學院鄧祥輝教授團隊聯合中國水電建設集團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申報的“‘一帶一路’背景下土木工程應用型人才產教融合實踐基地建設”案例,榮獲2022年度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校企合作 雙百計劃”實踐基地建設類典型案例稱號……

與中兵智能創新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榮獲2022年度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校企合作 雙百計劃”實踐基地建設類典型案例稱號
金秋時節,西安工業大學師生收獲著累累碩果。
時間鏡頭拉回到2021年10月18日至12月20日,十三屆省委第十二輪巡視第八巡視組對我校黨委開展常規巡視。2022年3月28日,巡視組反饋了對我校黨委的巡視意見。

十三屆省委第十二輪巡視第八巡視組對我校常規巡視
問題既是時代的聲音,問題也是奮進的號角。對照反饋問題,學校對工作中的短板、機制上的不足,全面進行查漏補缺,提升工作水平。遵循問題導向,學校堅持統籌兼顧、標本兼治,對照反饋意見,逐個梳理、逐個分析,把反饋的13個主要問題細化為54項問題表現,建立問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明確責任領導、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明確了改什么、怎么改、誰來改、誰管改、什么時候改到位等問題。
在人才培養的基礎上,高校聚集高層次人才和創新資源,承擔著科學研究的重要職能。針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不夠有力”問題,學校充分挖掘科技創新潛力,制定《國家基金專項工作考核辦法(試行)》《關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包干制”項目經費管理辦法(試行)》,修訂完善科研項目管理等相關辦法。一系列措施作用下,收獲了累累碩果:3個青年創新團隊入選2022年度陜西高校青年創新團隊,4個團隊獲批2023年度陜西高校青年創新團隊,新增省級研究平臺4個,獲批立項建設省部級實驗室。

4個團隊獲批2023年度陜西高校青年創新團隊
充分發揮高校科研成果優勢,學校不斷推動區域秦創原成果轉化體系建設。制定學校《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知識產權管理辦法》,從制度層面疏通成果轉化堵點難點,加大成果轉化力度。目前,已簽訂5項春種基金增資協議。積極融入秦創原(國防工業)創新促進中心建設,深度參與秦創原國防成果轉化。與碑林區政府簽訂了創新街區共建協議,深入參與西安碑林環大學硬科技創新街區建設;榮獲“未央區科技創新智庫”稱號,與未央區政府簽署“校地合作共建協議”,未央校區科創中心項目已納入陜西省“十四五”重點工程項目庫,并被列為西安市秦創原重點項目。

西安碑林環大學硬科技創新街區建設

與未央區政府簽署“校地合作共建協議”
同期,學校還獲批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以牽頭單位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2項、政府間國際創新合作專項2項,參與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4項。完成國家級國防項目申報52項。獲得陜西省高等學校優秀研究成果獎8項,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獲得第十四屆陜西青年科技獎2項,1名教師被授予“陜西青年科技標兵”稱號。
學校榮獲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6項。依托陜西快響中心西安工業大學分中心,征集快響重大重點項目9項、一般項目47項,推薦“千萬級”重大項目6項。以牽頭單位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2項、政府間國際創新合作專項2項。科研經費大幅增長。
學科專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基礎性作用。針對巡視整改反饋意見,學校組織召開黨委會、專題會、務虛會10余次,研究部署“雙一流”建設高校整體建設方案制定、優勢和特色學科群建設、博士點申報培育、學位點周期性合格評估等中心工作,持續鞏固和拓展整改成果,不斷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雙一流”建設專家組蒞臨指導
學校制定了高水平學科團隊建設與管理實施細則(試行),全面推進校內高水平學科團隊遴選建設工作。形成《本科專業發展綜合評估方案》《本科專業發展狀態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專業發展評價與動態調整的實施新標準,開展51個招生專業校內專業評估。
隨著各項措施落地生根,學校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9項,獲得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國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獲得全國第三屆金工/工訓青年教師微課教學競賽一等獎1項,獲評中國電子學會(國家一級學會)2021年度優秀碩士學位論文1篇,獲評中國復合材料學會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提名獎1項。
省級教學成果獎


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對人才強國作出了頂層設計,也對高校的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按照巡視整改反饋意見,學校進一步深化人才引進機制改革,形成高層次人才分層分類引進方案,加強學院、團隊、基地等在引進人才中的主體作用。完善優秀青年教師獎勵基金選拔辦法,開展優秀青年教師獎勵基金遴選。制定學術團隊及團隊帶頭人培育方案。構建人才分層分類選拔機制,將后備拔尖人才、青年英才人選作為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干的培養人選。
一系列措施落地生根,為育才、引才、聚才、用才打牢了堅實基礎:2022年以來,獲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陜西省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陜西省“特支計劃”、“三秦學者”創新團隊支持計劃、陜西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陜西省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國家級、省部級人才項目28人,獲批陜西高校第五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計劃”、陜西省委軍民融合英才青年拔尖人才等廳局級人才項目10人。引進高層次人才引進高層次人才24人,招聘博士49人。

陜西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廣聚天下英才,厚植科研沃土,將為學校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在全校師生不懈努力下,學校核心競爭力指標顯著提升:新增化學學科、工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目前共有化學學科、工程學科、材料學科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新增國家級一流專業8個、國家級一流課程9門,新增2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第二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當前,學校已被納入“十四五”時期教育強國推進工程中西部高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儲備院校清單。3個學科登上中國軟科最好學科榜,其中,光學工程學科進入前20%,位居全國第16位。2022年本科招生在陜一批理工類錄取最低位次較去年提升2800余名;2023年在陜理工類最低位次逼近4萬位,刷新歷史最好成績。
戰鼓聲聲催奮進,旌旗獵獵踏征程。
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面向未來,西工師生將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飽滿的狀態,放開手腳、輕裝上陣、擔當作為,把巡視整改的成果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新成效,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西工力量”。

文:楊飛 圖:歷史資料 審核:劉建兵 編輯:張靖唯